|
Dr. Au Chi Kin Associate Professor Director, Tin Ka P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Centre for Filial Piety Email: ckau@hksyu.edu |
---|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香港浸會學院中國語文及文學系榮譽文憑(主修中國語文及文學,副修歷史)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學士學位(主修中國語文及文學,副修歷史)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部哲學碩士學位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
Visiting Scholar
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2014)
2.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研究學系訪問學人(2019)
3.東京大學、東洋文庫合聘訪問學人(2019)
4.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訪問學人(2019)
HIST 196 Knowing Hong Kong History through Heritages, Literature and Films
HIST 350 A Global History of Cities
HIST 380 Work placement
HIST 477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Books in Chinese:
1. (合編):《中國文化科閱讀理解》(香港:導師出版社,1997) ,上下冊,241頁。
2. (合編):《中國文化科閱讀理解》(香港:導師出版社,2001),第二版,上下冊,257頁。
3. (合編):《實用文寫作訓練》(香港:導師出版社,2001) ,上下冊,265頁。
4. 主編:《馬鞍山風物誌:馬鞍山礦業的盛衰》(香港:馬鞍山區議會,2002,9月),100頁。
5. 主編:《馬鞍山風物誌:馬鞍山礦業的盛衰》(香港:馬鞍山區議會,2002,11月),二版,100頁。
6. (合編):《新版中國文化科閱讀理解》(香港:導師出版社,2003,9月),上下冊,150頁。
7. (合編):《新版中國文化科速讀》(香港:導師出版社,2004),上下冊,150頁。
8. (合編):《新版實用文寫作訓練》(香港:導師出版社,2004),上下冊,150頁。
9. (合編):《孫中山先生與香港》(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2007)〔香港史研究專刊之二〕68頁。
10. (合編):《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成立六年校史》(香港: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2007),92頁。
11. 主編:《學習中國語文 學習廣東話 香港歷史文化教材》(優質教育基金資助計劃,2007)。
12.(合編):《普通話旅遊大使認識香港教材》(語文及教育政策基金資助計劃,2009)。
13.(合編):《龍情路文集》 (香港:香港圖書公司,2009),頁186。
14.(合編):《新視野通識教育—-現代中國》(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9),125頁。
15. 主編:《香港海關成立百年史》(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2009),頁468。
16. 編著:《中國歷史新課程〔資源開發卷〕》(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0),頁328。
17.(合編):《新視野通識教育:資料回應及延伸回應題》(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1)。
18.(合編):《通識教育:今日香港及現代中國》(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1)。
19.(合編):《通識教育:現代中國 [學習備忘]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1)。
20.(合編):《從六十篇文獻看香港歷史》(香港:中華書局,2011)。
21.(合編):《辛亥六十名人物傳略》(香港:中華書局,2011)。
22.(合編):《屏山故事》 (香港:中華書局,2012)。
23. 編著:《通識教育:當代中國〔綜合篇〕》第二版(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2)。
24. (與周佳榮、鮑紹霖) 合編:《第二屆二十一世紀華人地區歷史教育論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12)。
25.(合編):《香港第一》 (香港:中華書局,2012)。
26. (合編著)《新視野:新高中現代中國通識》(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2第二版)(光牒版)。
27.(合編):《高中通識當代中國與全球化教材》(香港:香港優質教育基金,2013)。
28. (合編):《果欄口述史》(香港:油麻地區議會,2013)。
29.(合編):《東區人東區口述史──福建族群研究》(香港:東區區議會,2013)。
30. (合編):《香港記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31. (合編著):《新視野高中中國歷史必修課》(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4)。
32. 主編:《年代話觀塘》(香港:觀塘區區議會,2014)。
33.《龍總顯威:九龍總商會75發展史》(香港:New Fire Limited,2014),401頁。
34.(合編著):《九龍總商會大事年表》(香港:香港浸會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2014),53頁。
35.(合編著):《九龍總商會—七士五年歷史剪影回顧》(香港:New Fire Limited,2014),200頁。
36.(合編):《新視野中國歷史〔選修科〕》(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4),6本。
37.(合編):《初中文言文選讀》(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4)。
38. (合編):《古蹟與文化保存:中日及台港的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14)。(已經評審)
39.《中學通識當代中國與全球化教材網上版》(香港:香港優質教育基金,2015) (網上教材)。.
40. (合編):《北學南移》(台北:秀威出版社,2015),共3冊。(已經評審)
41. (合編):《通識教育:理論與教案研究》(香港:通識教育及研究中心,2015),148頁。(已經評審)
42. 編著、導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校注》(香港:中華書局,2016)(全書各篇導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校注》(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簡體版。
43.《香港袁汝南堂百年史》(香港:袁汝南堂,2016)。
44.《龍總有情:李光華理事長的故事》(香港:New Fire Limited,2016)。
45. 李帆、韓子奇、區志堅合編:《知識與認同:現代學者論歷史教育及教科書》(香港:中華書局,2017),728頁。(評審論文集)
46. (合編):《南丫島口述歷史》(香港:威達出版社,2017)。
47. (合編):《南丫島口述歷史教材套及光碟》(香港:威達出版社,2017) 。
48. (合編):《九龍城潮僑盂蘭會50周年特刊》(香港:九龍城盂蘭會,2017)。
49. (合編):《盂蘭節與當代中國》(香港:香港潮屬社團總會,2017)。
50. 陳明銶、鮑紹霖、麥勁生、區志堅合編:《從多元角度看中國與世界》(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8)(ISBN 978-962-937-334-4)。(評審論文集)
51. (合編):《香港非物質文化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19)。
52. 周佳榮、黎志剛、區志堅合編:《百年五四》(香港:中華書局,2019)。(評審論文集)
53. (合編):《龍城濃情》(香港:商務印書館,2019)。
54.《龍總八十周年》(香港:New Fire Limited,2019 )(將出版)。
55. (合編):《余達之與香港工商及教育事業》(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9) (將出版)。(已經評審)
56. (合編):《文化與歷史》(香港:中華書局,2019)。(將出版)。
57.《博愛百年》(香港:商務印書館,2019) (將出版)。
58. (合編):《南石頭難民營研究及資料集》(香港:中華書局,2020) (將出版)。
59. (合編):《多元視.覺:二十一世統中華歷史文化教育》(台北:秀威出版社,2020) (將出版)。
60. (合編):《戰爭與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周年》(台北:秀威出版社,2020) (將出版)。
61. (合編):《國學大師的多元面貌:錢穆先生思想及生平》(香港:三聯書店,2020) (將出版)。
62. (合編):《陳明銶學術文存》(香港:中華書局,2020) (將出版)。
Books in English:
1. (with Ivy Man ) (ed.),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Singapore: Macmillan, 2008),125pp.
2. (with Ivy Man ) (ed.),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Singapore: Macmillan, 2009), Vol.2,139pp.
3. (with Wong Hoi Fong) (ed.), Liberal Studies—Modern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Educational Publishing Co.,2009),115.pp.
4. (with Chan Wai Keung) (e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Singapore: Macmillan, 2011), 3rd edition.
5. (with Debbie Law) (ed.) The Introduction to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Singapore: Macmillan, 2011).
6. (with Wong Hoi Fong) ed., New Horizon Liberal Studies Modern China E Textbook Disc 2nd. Edi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Educational Publishing Company, 2012 )
Conference Papers in Chinese:
1.〈明遺民查繼佐生平及《罪惟錄》史學方法之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部碩士論文,1994[未刊稿])。
2.〈明遺民查繼佐晚節之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6 ),期5,頁183-202。(評審論文)
3.〈略論明遺民查繼佐思想及志節〉,《中國文化研究》(北京),4期(1996),頁50-57。(評審論文)
4.〈從明人編著經世文編略探明代經世思想類型〉,《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歷史學系系刊(創刊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歷史學系),1期(1996),頁15-45。
5.〈略述自漢至清對先秦諸子學之研究〉上-下,《文史知識》(北京),4-5期(1997),頁183-189;頁180-186。
6.〈介紹近人編撰民國史學的入門工具〉,《書目季刊》(台灣),冬(1998),頁18-26。(評審論文)
7.〈明代經世文編研究──兼論近人對經世觀念之研究〉,《中國文化研究》(北京),春(1999),頁92-99。(評審論文)
8.〈五四時期的張其昀:一個人文地理教育學者的形成及其觀點〉,香港教育學院編:《中國的自由教育》(香港:朗文出版社,2001),頁199-223。
9.〈民國時期的「南高」史學(1915-1931)──以柳詒徵及其學生為中心〉(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1[未刊稿])。
10.〈明遺民查繼佐正統觀及其褒貶筆法之研究〉,《明史研究專刊》(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23期(2002),頁189-224。(評審論文)
11.〈保全國粹、宏揚文化:香港學海書樓八十年簡介〉,學海書樓編:《學海書樓八十周年紀念集》(香港:學海書樓,2003),頁13-25 ;轉載廣東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香海傳薪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頁42-52。
12.〈歷史教科書與民族國家形象的營造:柳詒徵《歷代史略》去取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的內容〉載冬青書屋同學會編:《卞孝萱教授八十壽辰論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頁71-96。
13.〈俗文學作品與晚清族國形象的營造:以陳天華《猛回頭》及《獅子吼》對族國形象的敘述為中心〉,載田伏隆、饒懷民主編:《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社會》(長沙:岳麓書社,2003),頁333-348。
14.〈香港與清華學術的承傳關係:羅香林與陳寅恪〉,香港浸會大學中國研究課程編:《21世紀世界與中國──當代中國發展熱點問題》(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頁573-586。
15.〈歷史教科書建構的圖像:自六十年代至回歸後香港歷史(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教科書對「太平天國」及「義和團」的評價為例〉,載上海太平天國學會、上海歷史博物館、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主編:《小刀會成立1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歷史博物館,2004),頁16-29。
16.〈世界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一種構想:羅香林提倡以香港為中外文化交融的觀點〉,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編:《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香港:商務印書館,2005),頁135-148。
17.〈香港成為國際漢學交往的橋樑──從乙堂問學書信看戰後羅香林與海外學人之交往〉,林慶彰編:《國際漢學論叢》(台灣:學生書局,2005),2期,頁251-290。(評審論文)
18.〈碩學名儒 史壇泰斗──南京史學開山始祖柳詒徵〉,載張憲文主編:《民國南京學術人物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128-139。
19.〈晚清辦學要旨與「審定」中國通史教科書內容的考察〉,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主編:《有志竟成-孫中山者、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出版社,2005),頁772-815。(評審論文)
20.〈闡揚聖道,息邪距跛:香港尊孔活動初探(1909-今)〉,載湯恩佳編:《儒教、儒學、儒商對人類的貢獻》(香港:香港孔教學院,2006),頁537-554。
21.〈吳宓的留美生活:留學生活強化近代中國保守主義思想〉,香港歷史博物館主編:《近代中國留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出版,2006),頁256-263。(評審論文)
22.〈科學史學與道德史學的論爭:以傅斯年與南高學者柳詒徵的討論為例〉,山東聊城大學歷史系主編:《紀念傅斯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山東:山東聊城大學出版社,2006),頁45-63。
23.〈中外文化交融下香港文化之新運:羅香林教授中外文化交流的觀點〉,趙令揚、馬楚堅編:《羅香林教授逝世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香港:薈真文化事業出版社,2006),頁36-52。
24.〈兩位廣東使臣對美國看法的異同:以容閎《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及張蔭桓《三洲日記》為例〉,珠海容閎與留美幼童研究會主編:《容閎與科教興國》(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頁235-245。
25.〈香港高等院校推動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孕(1920-1927)〉,4期,《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學報》(香港: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2007) ,頁29-59。(評審論文)
26.〈制度與福利:民國時商務印書館書業員工規章初探〉,《當代史學》(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2007),頁27-32。
27.〈從綜合人文學科知識的角度看中環城市的佈置〉,《浸大歷史系研究生學刊》(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2007),頁13-25。
28.〈學海書樓推動中國文化教育的貢獻〉,廣東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香海傳薪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頁79-125。
29.〈宗族倫理的建立:以《錦田鄧氏師儉堂家譜》的內容為例〉,載編著:The Perspective of East and West Culture (Singapore: Macmaillian, 2008)。
30.〈圓融弘大的寺院建築藝術:以志蓮淨苑為例〉,載編著:The Perspective of East and West Culture (Singapore: Macmaillian, 2008)。
31.〈宗教與寺觀文化:黃大仙祠的文化考察〉,載編著:The Perspective of East and West Culture (Singapore: Macmaillian, 2008)。
32.〈以人文主義之教育為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錢穆先生籌辦新亞教育事業的宏願及實踐〉,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編:《傳承與創新──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四十五周年校慶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頁90-114。(評審論文)
33.〈禮學與史學:柳詒徵史學理論之研究〉,宋秉仁主編:《史學與史識:王爾敏教授八十誕辰論文集》(台北:廣文書局出版社,2009),頁363-392。(評審論文)
34.〈中國傳統農耕文化與節日的關係〉,載編著:The Perspective of East and West Culture (Singapore: Macmaillian, 2009),第二版。
35. 〈打倒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晉察冀邊區所用中小學歷史教科書建構「革命」圖象為例〉,徐海源編:《海峽兩岸武漢會戰紀念論文集》(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頁131-142。
36.〈陶行知對杜威(John Dewey)教育思想的認識:以「平民主義做教育」詮釋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為中心的考察〉,周佳榮、文兆堅編:《陶行知與近代中國論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10)。
37.〈道德教化在現代史學的角色──以柳詒徵及其學生繆鳳林、鄭鶴聲的傳承關係為例〉,《史學史研究》,2 期(2010),頁57-66。(評審論文)
38. (合著):〈從乙堂信札看羅香林與清華學人的交往〉,載周佳榮、侯勵英編:《中國文明 ──文化轉型的歷程》(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0),頁207-212。
39.〈粵港學人交往──學海書樓教員之研究〉,陳明銶主編:《近代粵港關係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10),頁86-101。(評審論文)
40.〈本土資源與歷史教學:志蓮淨苑及黃大仙祠文化考察〉,梁操雅、羅天佑主編:《教育與傳承──文化的視角》(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1),頁245-267。(評審論文)
41.〈「在非常環境非常心情下做了」──試析錢穆先生在香港興學的原因〉,黃兆強主編:《錢穆研究暨當代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錢穆故居,2011),頁30-48。
42.〈竺可楨與氣象學及地理學的發展〉,李又寧主編:《華族留美史:160年的學習與成就研究論文集》(紐約:美國紐約市皇后區聖若望大學,2011),第1集,頁365-400。(評審論文)
43.〈中國傳統道德史學在現代史學的傳承──以柳詒徵及其學生張其昀、陳訓慈為例〉,陳勇主編:《中國傳統史學在二十一世紀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65-76。
44.〈中國文學與迪士尼文化建構「花木蘭」之異同〉,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Singapore: Macmillan, 2011), 3rd edition.
45.〈大學與中學協作計劃:以志蓮淨苑專題研習為例〉,羅永生主編:《二十世紀華人地區的歷史教育》(香港:樹仁大學教學支援中心,2011),頁60-82。
46.〈1978以後的改革開放〉, Au Chi Kin, Law Yuk Fan, Wong Ka Hong(ed,)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gapore: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1), pp.51-71.(評審論文)
47.〈三農問題與中國社會〉, Au Chi Kin, Law Yuk Fan, Wong Ka Hong(ed,)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gapore: McGraw-Hill Education,2011), pp.79-88.(評審論文)
48.〈早期書寫排滿革命的圖像──以鄒容與《革命軍》為例〉,《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會專刊》,第5期(2012) ,頁2-15。
49.〈蘇云峰對清華校史研究的貢獻〉,《高等院校校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教育學系,2012),3-4期,頁16-22。
50.〈建構「男勤於外,女亦勤於內」的女性「國民」:陸費逵的教育思想及《中華女子國文教科書》〉,周佳榮主編:《百年傳承──香港學者論中華書局》(香港:中華書局,2012),頁140-181。
51.〈「香港是我家」──近二十年中華書局香港分局綜合性及多元化的發展〉 ,香港中華書局主編:《百年中華紀念論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12),頁30-46。
52.〈原子活動與民族融合的觀點:羅香林《民族生存論》敘述客家民系的發展〉,房學嘉等主編:《多元視覺下的客家地域文化》(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頁1-26。
53.〈香港成為國、共以外倡導「自由」聲音的地方──以五十年代《自由陣綫》群體批評國民黨及反共言論為例〉,(in) Selina Ching Chan,(ed.)Proceedings of the 7 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HK: 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 the Contemporary Research Center, 2012), pp. 1200-1213.
54.〈怎樣教導婦孺知識?盧湘父編撰的早期澳門啟蒙教材〉,澳門理工學院編輯 委員會編:《辛亥百年與澳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頁407-426。
55.〈大學與中學協作計劃:以屏山文物徑的考察為例〉,周佳榮、鮑紹霖、區志堅編:《第二屆華人地區歷史教育論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12),頁183-204。
56.〈動員排滿的明清史知識:陳去病編寫的文獻、小說及戲劇〉,北京大學歷史系主編:《辛亥百年外交史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7.〈口述史表述「另類」兩性故事:女性支持男權的聲音及男性情感世界的歷史記憶〉,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主編《樹仁歷史系學刊》(2013)。
58.〈教師用書傳達「共和愛國」的知識──民初湯存德編《新制中華歷史教授書》〉,中華書局編輯部主編:《中華書局百年研討會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頁483-507。
59.〈錢穆對孫中山的評價〉,李金強、麥勁生主編:《辛亥百年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3)。(評審論文)
60.〈弘揚文化、傳承歷史──香港歷史教育的發展〉,陝西社會文化編輯部:《陝西社會文化》,142期(2013),頁15-18。
61.〈建構族群身份認同:香港屏山鄧氏口述史表述家族歷史記憶〉,澳門理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院主編:《口述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理工學院出版社,2014)。
62.〈融化舊粹,發揚新猷:探討陳訓慈西洋史地知識資源〉,陳勇主編:《民國史學與史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頁122-136。
63. (合著)〈中國現代化的廣東因素〉,政治大學哲學系主編:《中華現代性》(臺北:政治大學出版社,2014)。
64.〈客籍學人對香江華文學界的貢獻:羅香林執教香港大學中文系的辦學理念及實踐〉,《客家研究輯刊》,1期 (2014) ,頁114-137。
65.〈社會科學下「兒童」歷史教學法及觀點:三十年代商務出版《小學校高級用 復興教科書歷史教學法》〉,《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刊》,14期(2014),頁36-58。
66. 〈學術制度、團體與「保守」學風的興起──以南高國文史地部的發展為例〉,葉雋主編:《僑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期(2014),頁56-83。
67. (合著)〈文化保育、持續發展與旅遊業的發展與局限──以香港屏山文物徑及河上鄉村為例〉,陳蒨、祖運輝、區志堅編:《古蹟保育與文化傳承》(香港:中華書局,2014),頁44-62。(評審論文)
68.〈以本地文化為歷史教育的資源──香港中上環古蹟的考察〉,澳門理工學院主編:《兩岸四地歷史文化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理工學院,2014)。
69.〈「適應本國國情」教育之構思──以二三十年代陳鶴琴兒童教育理論為例〉,《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刊》,15期( 2014)。
70.〈非僅指的是吃苦奮鬥──從《新亞校刊》看五十年代「新亞精神」的實踐〉,鮑紹霖、黃兆強、區志堅編:《北學南移》(台北:秀威出版社,2015),頁233-266。(評審論文)
71.〈「現代中國」課程教學設計舉隅:以釣魚臺事件為例〉,馬震齡、區志堅合編:《通識教育:理論與教案研究》(香港:香港通識教育
72.〈杜威思想在南方──陶行知對杜威教育恩的了解〉,周洪宇主編:《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頁173-188。
73.〈「近現代化」觀念下書寫的歷史教科書──費正清編寫的歷史教材〉,《中學歷史教學》,總期359(2016),頁15-18。
74.〈중국에서 본 동아시아; 1949 년 이전 중소학 교과서〉(“Eastern Asia History from Chinese perspectiv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History Textbook Before 1949”) ,The Yoksa Kyoyuk (The Korean History Education Review)《歷史教育》(Sep.,2016),頁113-147。(韓文) (評審論文)
75.〈檢視國人學習「海防」、「海軍」知識的情況──以清季國人編刊「經世文編」為例〉,麥勁生主編:《近現代中國海防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三聯書店,2017),頁45-61。(評審論文)
76.〈客家研究子承父業:羅香林傳承與創新其父師楊的教導〉,《客家研究輯刊》(梅州:嘉義大學客家研究院),1期(2017),頁1-27。
77.〈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戰時中共、滿洲偽國出版歷史教科書建構「中國」圖像〉,李帆、韓子奇、區志堅編:《知識與認同》 (香港:中華書局,2017),頁78-137。(評審論文)
78.〈護康知識學術制度化:以香港理工大學護康學系的發展為例〉,新亞研究所 ,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主編:《香港的歷史與社會研究》(香港:香港的歷史質社會研究身籌委會, 2017),頁238-246。
79.〈未料的結果:省港大罷工與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的成立〉,收入梁寶榮主編:《粵港工人融合:省港大罷工九十週年回顧論文集》 (香港:香港社會保障學會、香港工運史研究小組,2017),頁137-154。
80.〈工業「發展」下被忽略的聲音──馬鞍山鑛工及女性傳教士說出的故事〉, 收入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服務部編著:《礦山記憶》(香港:中華書局,2017)。 頁126-141。
81.〈以香港為中心建設的中港臺發展:九龍總商會的社會及商業地位〉,《中國史研究》(2017)(韓國)。(評審論文)
82. 중앙사론(區志堅) :〈清末歷史教科書表述兩種「中國」圖像:汪榮寶《本朝史講義》及劉師培 《中國歷史教科書》〉(漢文),《 전체논문리스트전체논문을 보여주는 화면입니다》( 中央大學史學會編:《中央史論》)(韓國首爾中央大學) ,46總期(2018年)。(評審論文)
83.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Around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Journal, Oct, 2017, pp.62-68.
84. (with Grace Yu). ”The Economic Developemt in 2018 Mainland China,”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Journal, Oct, 2018.
85. (with Bernard Lee). ”The Personal Impact in the Business,”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Journal, Oct, 2018.
86. “The academic role of Hong Kong during 50-70 ‘s Years : From the view of Chen Mu and Lo Shang Lin,” Chih-yu Shih (ed), China Report (India:Sage Publications, 2018), Vol.54, no.1, Feb 2018). (Review Paper)
87.〈國學南移:香港學海書樓〉,《國文天地》(2018)(臺灣)。(評審論文)
88.〈一位國民黨黨員擇居香港的原因:以羅香林為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018)(臺灣)。(評審論文)
89.〈以香港為中心的跨國觀察:五十年代《自由陣綫》批評國共及歐美政策的言論〉,《中國與世界論文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8)。(評審論文)
90. 〈「旅港」的身份有利推動僑務:香港一地閩籍商會及同鄉會組織〉, 陳益源主編:《閩南文化》(台南:金門大學出版社,2018)。(評審論文)
91.〈西化觀點下「近現代化」的歷史書寫:50年代以來香港高等院校「中國近現代史」教科書的表述〉,李帆主編:《二十一世紀歷史教育》(2018)。
92.〈探討牟宗三先生表述「破共」的意義〉,《牟宗三先生百年誕辰》(台北:萬卷樓,2018)。
93.區志堅[吉谷創訳]:〈自由なくして生きる道なし―一九五0年代の香港と『自由陣線』 〉,中村元哉主編:《憲政から見た現代中国》(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2018),頁269-294。
94. 〈民族主義表述下史學:抗戰時期(1931-1945)中國學者研究、蒐集明清史及史料的意義〉,《南開史學》(2019)。(評審論文)
95.〈建構「中華民國之人」:五四運動前(1912-1919)教科書的表述〉,黃克武主編:《五四百年研究》(台北:秀威出版社,2019)。(評審論文)
96.〈五四的另一面:劉伯明、吳宓倡導人文精神〉,周佳榮、黎志剛、區志堅編著:《百年五四》(香港:中華書局,2019)。
97.〈求籤要誠,解籤要靈:《保生大帝靈籤》與《黃大仙靈籤》表述「保生」概念〉,陳登原主編:《保生大帝研究》(台北:萬卷樓,2019)。(評審論文)
98.〈交情非惡、論學不同:胡適與錢穆的交往及論學之異〉,(將刊) 歐陽哲生主編:《胡適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99.〈經學知識的雙向流播:以香港學海書樓為例〉,(將刊)盧鳴東主編:《香港經學》(台北:萬卷樓,2020)。(評審論文)
100.〈經世思想與海防知識流播:以清季編刊一系列經世文編為例〉,(將刊)黎志剛編:《劉廣京教授紀念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2020)。(評審論文)
101. (與陳明銶):〈經世思想與地域:近世以來嶺南學風之研究〉,(將刊)黎志剛編:《劉廣京教授紀念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2020)。(評審論文)
102.〈中古觀念的傳入與改造──以清末民初出版的教科書為例〉,(將刊)《嚴耕望先生紀念文集》(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20)。
103.〈傳統文化融入「研學旅遊」的學與教:朱子之路研習營〉,(將刊)梁超然、區志堅:《多元視。覺:二十一世紀兩岸四地華人地區歷史文化研討會》 (台北:秀威出版社,2020)。
104.〈傳播國學南移的出版商:香港中華書局〉,(將刊)黃超達、區志堅:《文化與歷史》(香港:中華書局,2020)。
Articles:
1.〈近年中國大陸對錢穆研究概述──從批判到奉為國學大師的歷程〉,《聯大史學學刊》(香港:香港聯大歷史學會,1997),1期,頁22-50;轉載《錢穆紀念館館刊》(台北:中央圖書館錢穆紀念館),5期(1999),頁35-50。轉刊《網上國史館館刊》(台北:國史館,2018) ,頁223-250。(評審論文)
2.〈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學者對民國史家及其治史方法的研究概況〉,《國史館館刊》(台北:國史館,1999) ,25期,頁223-250。(評審論文)
3.〈民國以來明代史學史研究概述〉,《明史研究專刊》(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2004),14期,頁68-82。(評審論文)
Book Reviews:
1.〈樂正《近代上海人心態研究》〉,《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刊》,5期(1994),頁231-233。
2.〈黃克武《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刊》,7期(1995),頁111-114。
3.〈彭明輝《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刊》,8期(1996),頁97-102。
4.〈孫永如《柳詒徵評傳》〉,《人文中國》(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1997),3期,頁233-240。(評審論文)
5.〈蘇雲峰《三(兩)江師範學堂》〉,《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7期(1999),頁218-222。(評審論文)
6.〈顧潮《顧頡剛評傳》〉,《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刊》,9期(1999),頁87-92。
7.〈評介近年海峽兩岸高等院校史的研究成果──以臺灣蘇雲峰與大陸黃延復對清華校史的研究為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3期(2001),頁115-125。(評審論文)。
8.〈王運來《江蘇高等教育的早期現代化》評介〉,《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期(2002),頁127-131。(評審論文)
9.〈高恒文《東南大學與「學衡派」》〉,《人文中國》(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2004) ,10期,頁413-420。(評審論文)
10.〈李帆《劉師培與中西學術》〉,《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3期(2006年),頁258-261。(評審論文)
11.〈彭海鈴《汪兆鏞與近代粵港文化》〉,《人文中國》(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2006),12期 ,頁65-69。(評審論文)
12.〈一本屬於「商務人」撰寫的非一般「商務史」───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當代史學》(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2006),15期,頁8-12。
13.〈孫宏雲《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展開:清華政治學系的早期發展(1926-1937)〉《當代史學》,16期(2009),頁23-28。
14. 〈另一種政治認同和態度: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6卷2期(2009),頁271-280。(評審論文)
15.〈卞孝萱《現代國學大師學記》〉,《歷史與文化論叢》(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2009),15期,頁8-13;轉載《閱江學刊》,1卷4期(2010),頁46-49。
16.〈李恭忠《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人文中國》,16期(2010),頁685-691。(評審論文)
17.〈范紅霞《柳詒徵文化思想研究》〉,《人文中國》 ,16期 (2013)。(評審論文)
18.〈要把金針度與人──讀陳致訪談《余英時訪談錄》〉,《文匯報通識專刊》(香港:文匯報,2013)。
19.〈學者的良知──讀朱維錚《重讀近代史》〉,《文匯報通識專刊》(香港:文匯報,2013)。
20.〈民國學術從移植到國際化的歷程──讀王汎森等著《中華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思與言》(2013)(臺灣)。(評審論文)
21.〈王汎森主編《傅斯年遺札》〉,《國史館通訊》,第5期 (2013)。 (評審論文)
22.〈敵我以外的另一種中日關係:讀梶野波口述,廣中一成著,曉敏譯《中日戰爭真實影像記錄》〉,《當代中國研究聯刊》,3期(2013),頁48-50。
23.〈趙立彬《民族立場與現代追求:20世紀20-40年代的全盤西化思潮》〉,《當代中國研究聯刊》,4期(2014),頁56-58。
24. 〈紀事本末圖志體的歷史教學──介紹馮天瑜、張篤勤編著《辛亥首義圖志》〉,《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刊》,11期(2014),頁53-57。
25.〈既是史學史,也是學思歷程──讀王爾敏《20世紀非主流史學與史家》及《新史學圈外史學》〉《國史館通訊》(2014)。(評審論文)
26.〈影像歷史教育的成果:介紹劉香成編著《壹玖壹壹──從鴉片戰爭到軍閥混戰的百年影像史》〉《當代中國研究聯刊》(2014)。
27.〈彭淑敏:《福建協和大學》〉,《人文中國》,21期 (2015)。(評審論文)。
28.〈啟蒙與識字教育並進──讀《中華幼稚識字課本》〉,《中華書局網上書介》(香港:中華書局,2016)。
29.〈中華幼學經典在現代的意義:讀周佳榮《童蒙啟程》〉,《中華書局網上書介》(香港:中華書局,2017)。
30.〈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二十一世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評審論文)
31.〈日佔時期的另一聲音:讀鄭明仁《淪陷時期香港報業與「漢奸」》〉,(將刊於),《人文中國》(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26期。(評審論文)
Translations and Selections:
1.論文大要(英譯中): “The Hero of Southern Ming by Lynn A. Struve”,in the Conference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the Achievements ofHistorical Figures in Southern China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載羅炳綿、劉健明編:《明末清初華南人物事功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部,1994)。
2.譯文(英譯中):Lynn A. Struve, From 1985 to 1995 American Historial Review”〈近十年(1985-1995)來西方研究宋代至清代歷史幾個熱門課題〉,《香港近代中國史學會會刊》,8期(1996),頁89-96。
3.撰要(中譯英):Yin Wei (殷偉): “Hu Lianxian,” (〈胡蓮仙〉) “Huang Lu,” (〈黃履〉) “Li Sai’er,”(〈李賽兒〉) “Tang Su,” (〈唐素〉) “Wang Qingshan,” (〈王青翰〉) “Wang Xiaoyu,” (〈王小玉〉)“Wu Zhiying,” (〈吳芝瑛〉) “Xu Fan,” (〈徐範〉) “Yao Henghui,” (〈姚鳳翽〉) “Yuan Yunxian, ” (〈袁雲仙〉) “Yun Huaiying,” (〈惲懷英〉) 載Ho, Lau Wing Chung(何劉詠聰).ed. Biographical of Dictionary Chinese Woman ( the Qing Volume) (N.Y.: M.E.Sharpe, 1998).
4.譯文(英譯中):陳潤成(Chan Yue-shing), “ The Assassination in 1911,”〈暗殺與辛亥革命〉,林啟彥主編:《有志竟成──孫中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香港:浸會大學出版社,2006),頁124-144。
5.譯文(英譯中):倪來恩(Nivison Lye), “Later General Histories,” 〈中國最新的通史著作〉,陳潤成主編:《追憶張蔭麟》(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頁7-10。
Conference Papers in English:
1. “Wu Zhiying,”(〈吳芝英〉) “Yan Bin,”(〈燕斌〉) “Yu Rongling, ”(〈裕容齡〉) “Zhang Zhujun,” (〈張竹君〉)(in English)(coll.) in Ho, Lau Wing Chung .ed.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an (the Qing Volume) (N.Y.: M.E.Sharpe, 1998).
2. “Chu Fai Yin,”(〈趙飛燕〉) (in English)(coll.) in Wong, Yin Lee.(黃嫣梨) ed.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an (the Han Volume) (N.Y.: M.E.Sharpe, 2007).
3. “Tai Pei Cultural Heritage,”(coll.) Hong Kong Cultural & Heritage Department (2005),163pp.
4.“ Kenndy Road 64 Kan Building’s Cultural Heritage,” Hong Kong Cultural & Heritage Department (2005),163pp.
5.(with .others),”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of mariculture for fish Production in Hong Kong Water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5
6. (with others),"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river in Hong Kong with emphasis on benthic Biodiversit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6)
7. (with othrs),” Study of denatured protein disulphide isomerases renaturation with an aid of Sijunzi Tang, ”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2016)
8. .“The academic role of Hong Kong during 50-70 ‘s Years : From the view of Chen Mu and Lo Shang Lin,” Chih-yu Shih (ed), China Report (Melborn:Sage Publications), Vol.54, no.1, Feb 2018). (Review Paper)
9.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Around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Journal, Oct, 2017, pp.62-68.
10. (with Grace Yu). ”The Economic Developemt in 2018 Mainland China,”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Journal, Oct, 2018.
11. (with Bernard Lee). ”The Personal Impact in the Business,”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Journal, Oct, 2018.
Funded Research Projects/Professional Consultant
1999 (研究計劃主持人)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屏山文物考察研究計劃」
2001-02 (研究計劃研究員)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香港高等院校推動中國文化教育研究計劃」(大學理工撥款委員會資助研究計劃,RGC Fund)
2001-03 (研究計劃研究員)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中國文學網站研究計劃」(香港特別行政區優質教育基金研究計劃資助)
2002 (研究計劃主持人)沙田區議會資助研究計劃「馬鞍山古物古蹟考察」
2002 (研究計劃主持人)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西貢文物考察研究計劃」
2003-04 (研究計劃研究員)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中文計劃書研究計劃」(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資助,特區優質教育基金資助研究計劃)
2003-05 (研究計劃主持人)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西區太白台文物考察研究計劃」
2006-07 (研究計劃主持人)香港特別行政區優質教育基金資助「融入香港 瞭解中國」教學活動計劃──為居港南亞及東南亞裔初中學生學習中文基礎知識、普通話及中國文化培訓教學和編寫教材活動(獲優質教育基金十周年計劃優異獎)
2006-08 (研究計劃執行主持人)香港專業進修學院研究基金資助「香港工人教育史研究」計劃
2006-11 (專欄統籌)《星島日報》「我和錯別字有個約會」、「我和中國文化有個約會」、「閑話珠三角」計劃統籌及撰稿人
2007-08 (顧問\研究員)香港青年協會,衛奕信基金資助「圍村歷史文化專題研習計劃」
2007-08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資助「融入香港 文化共融──南亞學生了解香港歷史文化」計劃
2007-09 (研究副主任)香港語言政策及教育常務委員會基金資助「普通話任我行」計劃
2008-11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油麻地區議會資助「果欄人物與歷史考察計劃」
2008-09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海關資助,香港中華書局統籌「香港海關百年研究計劃」
2008-09 (研究計劃副主任)香港語言政策及教育常務委員會基金資助「平常滋味普通話任我行」計劃
2010-11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樹仁大學研究基金資助「當代中國課程編寫教科書」計劃
2010-11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樹仁大學研究基金資助「五十年代香港歷史地位研究」計劃
2010-13 (研究計劃副主任)香港高等院校研究基金資助「全球化與當代中國高等院校教學設計」計劃
2010-12 (研究計劃副主任)香港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中學通識科全球化與當代中國教學設計」計劃
2012-13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東區區議會資助「東區人說東區史:族群口述歷史研究計劃」
2012-14 (研究計劃副主任)香港樹仁大學研究基金資助「果欄與香港民生研究計劃」
2013-14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觀塘區議會資助「年代口述史:觀塘區口述史研究計劃」
2013-14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九龍總商會資助「九龍總商會七十五周年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2014-15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九龍總商會資助「九龍總商會歷史照片研究計劃」
2014-15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中學通識科與當代中國教學設計電子版計劃」
2014-19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離島政務處「南丫島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2015-17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中華文化推廣委員會資助「福建文化在香港研究計劃」
2015-17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中華文化推廣委員會資助「中國傳統兒童教育研究計劃」
2015-17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理工大學企業發展處資助「香港理工大學護康學系口述歷史研究計劃」
2016-17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衛奕信文物信託基金資助「南丫島口述歷史及教材研究計劃」
2016-17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袁汝南堂基金資助「袁汝南堂研究計劃」
2016-17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九龍城盂蘭勝會委員會資助「九龍城盂蘭會50周年研究計劃」
2016-17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潮屬社團總會資助「香港盂蘭節歷史文化教材研究計劃」
2018-19 (CO-I) HK Polytechinc University,HK Community College,: “SMAT Education to the secondary schools” the Quality Euncation Fund, SAR
2019-21 (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香港田家炳基金會資助「仁商研究計劃」
2019-21 (研究計劃協作研究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資助「盂蘭文化研究計劃」